
春节,大年初一的晚饭桌上。正在上初中一的爱子,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忙前忙后包的几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似乎一点也没有食欲,好像有心事的样子毫无目标地不时地把筷子伸向桌上的菜肴。突然,她好像鼓起勇气一样对妈妈说:“给我1000日元吧,情人节那天我们在学校要做巧克力,要送给同学。”
在日本,2月14日是“情人节”,是女性向男性赠送巧克力的日子。这种赠送,在成年人的社会,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一种程序、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因此被称为“义理巧克力”。而在中学和高中,这种“情人节巧克力”则被称为“朋友巧克力”,女生要送给班级里的男生、送给课外小组的男生、送给心中暗自喜欢的高年级的男生,有的时候,一个女生要送出去30块到50块巧克力。
爱子的妈妈不动声色地问道:“你是要和女同学一起送巧克力呢?还是单独想送给谁巧克力呢?”初懂人事的爱子,小脸“腾”地红起来,有点口吃地说,“我和班上的几个女同学一起送巧克力。”
爱子的爸爸是一位华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情人”就是一个被鄙视的“群体”。尽管爱子的爸爸也还在不时地“泡妞”,但这时却对女儿严厉地追问:“是你们每个女同学都要出1000日元?还是只有你一个人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错要出1000日元?还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有的人出200日元,有的人出300日元,你自己却想出1000日元?”
这番问话,好像打蛇打在七寸上,爱子吭吭叽叽地不做正面回答。爱子的妈妈好像要缓解一下父女之间紧张的气氛,微笑着说,“我前几天刚刚在报纸看了一份问卷调查,接受问卷里面80%的人想在今年给朋友送巧克力呢。爱子,你是属于80%里面的人,你是多数派。”
爱子的爸爸则板着脸说,“上学就好好上学,把学习搞好了,将来争取考上东京大学,没事送什么巧克力?”
爱子的眼泪要从眼窝里滚出来了,她用求援的目光看着爷爷奶奶,但爷爷奶奶早已经相互承诺——在儿子家,多花钱,少说话,绝对不介入儿子儿媳对子女的教育,这个时候就赶快低头夹饺子,装作什么也看不见。
沉默。一段集体的沉默。能够听得的是爱子抽抽嗒嗒的哭声。没有一会儿,2岁的弟弟不知道为什么大声哭起来。爱子爸爸叹了一口气对爱子说:“只要妈妈答应了,爸爸就帮助你,借给你1000日元。”爱子妈妈很快接上话:“爱子,那你怎么感谢爸爸呢?”
爱子立刻抹了一把眼泪,破涕为笑地对爸爸说:“今天,我来刷碗,好吗?”
|